人民网淄博11月5日电 新华制药,扎根广袤的齐鲁大地,于军工发轫,红色文化升华企业内涵,在改革开放中快速成长,现代企业精神融汇充满人文气质。质量、生命、健康、责任的理念贯穿从产品到企业,从员工到社会的每个环节,成就了红色新华、科技新华、责任新华、国际新华的发展脉络,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现代化制药企业。
新华制药,今天迎来了她70岁的生日。
70年前的今天,她在烽火连天的胶东抗日前线成立,仅仅是一个由18名八路军战士组成的治药小组,遵循“前方少流血,后方多流汗”的宗旨,救死扶伤,兢兢业业。
70年后今天,它已成长为一个关系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具有全球影响的现代化制药企业,坚持“保护健康,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惠泽天下,无怨无悔。
历史厚重·红色新华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43年11月1日,前身为胶东军区18名八路军战士组成的制药小组,由时任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和参谋长贾若喻将军决定组建,由时任胶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张一民抽调18名八路军战士在牙前县后垂柳村(现威海市牟平县)成立一个制药小组,在一所没收的地主楼房里,生产药棉、绷带、脱脂纱布、酊水剂、肥皂等简单产品,即新华制药的前身。1944年10月,胶东军区卫生部正式命名制药小组为新华制药厂。
参与新华制药创建并为新华制药起名的时任胶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张一民在回忆录中说,新华制药是在八路军背包里诞生的,当时之所以考虑用“新华”二字,是因为这个名字有崭新的时代意义,那时延安已有“新华社”,“新华”其含义就是要用新中国取代旧中国,要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中华,我们的药厂要成为新中华的制药厂。
1948年10月,随着全国解放进程的推进,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行军,新华制药厂迁至淄博张店,在一片日军兵营的废墟上建厂,年底即投入生产。企业当时移交给当时的华东财办管理,到了1953年新华制药由军工体制转为国有企业。1993年9月改制为股份制,并于1996年、1997年分别在香港、深圳成功发行H股和A股。
目前新华制药已成长为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的领军企业,是亚洲最大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骨干企业。是中国医药工业50强、医药行业十大科技创新企业,是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是“山东省品牌建设示范企业”,“中国西药出口五强企业”,“首批中国制剂国际化先导企业”,“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贡献奖”、“全国支持公益事业、心系百姓健康企业”等荣誉。
创新引领·科技新华
科技创新一直被新华制药视为企业发展的不懈动力,目前企业拥有授权专利136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实用新型45项,外观设计35项。目前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50余项。
先后研制成功了国家一类新药乙氧苯柳胺及软膏、三苯双脒及肠溶片,国家二类新药马蔺子素、格列美脲、雷贝拉唑钠等新产品。其中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联合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三苯双脒,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治疗肠道寄生虫病中钩虫病的首选药物,并取得了化学结构、合成工艺及制剂处方等三项国际发明专利,它的问世还填补了中国没有国际原创新药的空白。
2012年,新华制药“院士工作站”暨“泰山学者研究岗位”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甄永苏、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邵荣光教授为团队核心,为企业在高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及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提供强有力支撑。院士工作站及泰山学者的落户,也极大的带动了新华制药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已联合培养了两名企业博士后,研发合作从已有的产学研模式向创新药物研究平台的建设领域延伸。
目前,一支由8名博士、70名硕士、800多名本科生构成的高端医药人才队伍活跃在企业重大抗肿瘤药物创新平台、重大产品改造与产业化升级平台、生物技术平台、缓释微丸、渗透泵平台、博士后研究平台等五大技术创新平台上。在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特别是近3年间,新华制药累计投入科研资金4亿元以上,在化学合成药物、医药制剂、医药中间体、生物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形成了核心技术优势,形成了具有新华特色的产业优势,企业已步入高科技新华建设的快车道。
大爱担当·责任新华
大爱是一种境界,它需要高度的责任感与忘我精神,需要不计回报的付出,矢志不渝的坚持。新华制药始终乐善好施,守望相助,走在履行企业法定责任、道义责任等的前列。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新华制药把人才的培养发展放在首位,不断健全完善包括培训管理制度、内部培训师建设、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培训需求和评估、新华网络培训等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实施了“人才教育培训纲要”,公司选拔人才坚持德才兼备,品德为首,勤业为本,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工作绩效和发展潜力。人各有才,岗岗锻炼人才,岗岗成就人才,把“识人”放在“用人”的前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荣获“中国企业教育先进单位百强”荣誉称号。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新华制药就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质量文化,遵循“产品质量关系企业生命,药品质量关系人的生命”的“两个生命”的质量理念。始终将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提出了三个不变:质量永远第一的方针不变;质量无处不在的认识不变;以质量求效益的基本原则不变。这正是这个比共和国年龄还要长的红色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础。他们建立了全员、全过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在供需链的每一个环节上全面控制质量,争取实现最大的客户满意度。从1999年起,新华制药就率先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10012(计量管理体系)三项认证的医药生产企业;公司有23个产品获省部级以上优质产品奖,其中3个产品获国家金质奖,3个产品获国家银质奖;自1986年起国家药政部门对药品质量实行市场监督性抽检以来,公司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保持了100%。
在新华制药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产品质量符合法定标准是该企业的最低要求,为更好的保证产品质量,新华制药对原辅料和成品均制定了高于法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确保销售出去的产品不仅是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同时,还要确保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质优、稳定,确保出厂的药品都是疗效确切、安全有效,让老百姓放心的药品。
节能、低碳、绿色、环保既是新形势下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在进行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中实现良性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新华制药坚持以四新技术运用为主的思路在节能减排等方面举措频出,连年超额完成与地方政府签订的节能目标责任指标,多次接受国家、省市节能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组的考核,清洁生产绩效显著,获得了山东省清洁生产A级绩效证书,同时公司还接受委托,起草山东省医药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新华制药把“环境保护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其环境理念在工作中切实落实,自2000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来,不仅体系运行充分有效,还不断搞技术突破和点源治理,实现了末端治理的稳定达标,连年完成淄博市确定的碧水蓝天所有计划项目。
2013年4月20日早晨,四川雅安地区发生7.0级地震,当公司领导获知四川雅安地区发生地震后,灾情牵动着新华制药全体员工的心,第一时间和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决定立即捐赠爱心药品,为灾区奉献爱心。下午3点30分,离地震仅仅过去了8个小时,在公司总经理杜德平、副总经理贺同庆带领下,满载新华人爱心的价值12万元的捐赠药品车即驶入市红十字会。
这样的爱心第一时间,这样的类似事情每年在公司都会发生多起。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仅过了十几个小时,新华人就率先行动,第一批紧急捐赠的 60万元的急救药品在第一时间被空投至汶川灾区,其后累计为灾区捐助药品、款项达320余万元。在“4.28”胶济铁路事故中、在玉树震区捐助中总是第一时间到达。其独家特效解毒药乙酰胺曾创造了一次挽救700余人生命的纪录。
开放包容·国际新华
坚持以创新为先导的国际化战略,是新华制药长期坚持的方向。自1992年新华制药首批获得国内制药企业自营进出口权后,即把积极拓展国外市场,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上议事日程,并在此过程中极力完善并提升自身的各项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不仅培养出了一支了解国际规则的经营团队和管理团队,还使全员的国际化意识得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新华制药70%以上原料药产品出口至欧美等发达国家,每年都要接受百余次的客户质量审计,70年来,新华制药在产品质量标准上不断升级,不断根据需求进行质量改进,创下了无数的奇迹,在国内及国际医药产业界成为了标杆与楷模。先后与欧、美、日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进行了多方位的合作,包括拜耳、百利高、施贵宝、帝斯曼等国际知名大公司,是商务部及山东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2012年,实现出口创汇1.7亿美元以上,是山东省最大的药品出口企业。
目前新华制药所有在产原料药产品、制剂剂型均通过了国家GMP认证,茶碱、布洛芬、左旋多巴等11个产品获美国FDA注册,茶碱、阿司匹林、咖啡因等10个产品获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简称EDQM)注册,咖啡因产品还通过了国际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及环境认证、中国食品安全体系(HACCP)认证。特别是2011年新华制药制剂车间还获得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颁发的制剂产品cGMP证书,该认证在27个欧盟国家共同有效。通过欧盟GMP认证是新华制药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新华制药制剂产品在厂房、设施、设备、产品质量水平、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完全符合欧盟GMP的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新华制药实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一流水平医药制造企业”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周荣顺 韩彩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