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旧版入口
About us
News
Investor Relation
Products
Contract Manufacturing
Contact Us

News

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精选(二)
日期:2011-07-19

                                          韶山冲瞻仰伟人故居
  韶山冲,一个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地方。1893年12月26日,一代伟人、伟大领袖毛泽东就在这里诞生,诞生了一个改变中国命运并让世界为之瞩目的毛泽东,也使韶山冲成为人们瞻仰的圣地。早就想找机会感受一下圣地的气息,今天总算得偿夙愿。
  一早怀着崇敬的心情,从湘潭地区韶山市驱车赶往韶峰山麓,经过近一小时的行进,8点终于到达目的地———毛泽东同志故居。故居位于韶山冲上屋场,四周群山环抱,峰峦耸峙,翠竹苍松,田园俊秀,房前面有两个池塘,里面长满了荷花。停车广场上停满了各种车辆,更多的是各地旅游团,车水马龙,人流涌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有秩序地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静静的步入故居参观。望着游人如织的排队长龙,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魅力。
  故居是一幢土木结构、坐南朝北、呈凹字形的尖顶平房。故居的堂屋大门上端挂着邓小平1983年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清光绪四年(1878年)毛泽东曾祖父买下此处的几间茅草房,后经几辈人的修葺和维护,特别是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勤俭持家,精明能干,逐步将草房改成瓦房,共十三间半。步入故居的堂屋里看到摆放着当年使用过的方桌、板凳,厨房里有灶台,墙上挂着腊肉。过厅堂,右拐便是一字摆开主席父母的卧室、毛主席的房间、毛泽覃和毛泽民的房间,卧室里有木床,床上挂着罗帐。穿过室内夹道,进入后院,摆放农具的地方有蓑衣、耕犁等用具;牛栏、谷仓、柴屋、猪舍围成一个小天井,天井的空地上还有刻满沧桑岁月的石磨和水车。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从此,清澈的池塘,倒映出毛泽东稚嫩清秀的面庞;青翠的稻田,清秀挺拔的翠竹,见证了毛泽东成长的足迹。
  出了故居我们又去了毛泽东广场瞻仰毛主席铜像,听导游说主席雕像流传的故事,说从南京运输来的途中经过江西井冈山,好端端的汽车突然抛锚了,几经检查也没有找到毛病,不得已只好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汽车又无缘无故的好了,后来大家都说井冈山是主席最早战斗过的地方,主席想在那里住上一晚,再看一下故地旧友。故事总归是故事,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证和争论事情的真假,而心里宁愿相信这是真的。6米高的主席铜像高大伟岸,伫立在青山绿水之中,铜像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镏金大字。基座上摆满了游客敬送的花篮,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都神情庄重地自觉的向这位为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伟人三鞠躬,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敬仰之情。
  离开毛泽东主席故居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宋庆龄先生的尊评“毛泽东为举世无双的领袖”这句话。

(特约通讯员  马永)


                          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参观红旗渠有感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西部太行山麓,是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建设起来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该渠1960年2月动工兴建,1969年4月全部竣工。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后定名为“红旗渠”。1990年,“红旗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红旗渠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山腰,工程极为艰险。全渠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总长53.7公里,架渡槽157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总投资12504万元。红旗渠建成后,基本上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山区奠定了基础。
  宏伟的红旗渠工程,曾轰动国内外,被誉为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壮举,有“人工天河”之称。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
  以前,只是听父辈们说起“红旗渠”的故事,但都没放在心上,直到我带着好奇、带着希望、带着崇敬的心情实地参观了这个伟大的工程。一走进景区,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青山绿水,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这哪里是穷山村哇,简直就是江北的九寨沟嘛!看看那伟大的工程,确实让人感动。那雄伟险要的红旗渠,盘绕在太行山腰悬崖绝壁之上,工程与雄、险、奇、秀的林虑山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巧妙地融汇结合,雕凿加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确有其纯真纯朴的乡土风格和雄伟险壮的高深意境。
  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当年,在那悬崖峭壁上、在险滩峡谷中的工程是怎样修建的?!那时又会付出多少心血?!这时身在山中,好象有一股战天斗地、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我身边环绕,怎能让人不感动呢!
  红旗渠的每一个工程都体现着“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的每一条河,都是有生命魂魄的。峰回路转之间缠绕于太行山腰际的红旗渠,犹如飘荡在悬崖峭壁上的蓝色丝带,彰显的是不朽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是一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林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悬釜待饮。”当地导游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红旗渠的故事,其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由于连年的缺水,村子里的人每天摸黑起来,走上几里地,到一个泉眼处打水。泉眼也不是汩汩地流,而是近乎于一滴一滴的,所以,打水的人经常天黑时才回来。这天是大年三十,一户人家的老公公五更便起,到泉眼处打水,本想趁早打一担水回来过年,哪知打水排队的人很多,一直到天黑才回来。新过门的儿媳妇心疼公爹,摸黑走出村口迎接。接过担子,没走几步,便因为路陡,自己的脚又小,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担水倾了个精光,家里便只能过一个没水的新年。儿媳妇羞愧难当,三十晚上趁人不注意,悬梁自尽了。老公公和自己的儿子怀着满腔悲愤埋葬了儿媳妇,大年初一就踏上了风雪交加的逃荒路。林县的缺水,由此可见一斑。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确实,只有劈开了太行山,漳河水才能流过来;只有满怀了壮志,才会让旧貌换新颜。这个工程的艰巨,连专家们都犯愁,可英勇无威的林县人民,硬是在悬崖峭壁上,打出了一条条通道。当年任排险队队长的任羊成,在腰间系上绳子,离地面足有千米的悬崖上荡来荡去的工作,腰上自然是血肉淋漓,至今他腰间还有一层厚厚的茧子。那可是生死的考验、意志的磨练啊。一天,很多碎石从上面不停地掉下来,他躲避不及,有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正好砸在嘴上,顿时三颗牙齿就横在嘴里,他吐掉牙齿,又继续“扫石”6个小时,才从悬崖上下来。当时工地上就盛传“排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当时,修渠民工们干的是繁重的体力活,吃的是每人每天只有6两的口粮和上山采的野菜、下河捞的河草,用的是极其原始粗笨的工具。一根抬杆,短了改为镢柄,镢柄短了改为锤柄,锤柄短了改为镢寨,镢寨坏了烧石灰当柴烧;钢钎短了改为手把钻,手把钻短了改为开石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广大民工拦住了奔腾不息的浊漳河水,凿通了王家庄安全隧洞,炸翻了飞沙走石的石子山,斩断了登山更比上天难的太岁峰,穿过了峭壁凌空的老虎嘴,凿通了青年洞、曙光洞。
  林州人就是靠着如此的精神度过了重重难关,战胜重重困难,历经十载,终于就此摆脱了缺水的困境。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一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是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中,发扬光大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使林州人改变了家乡的面貌,改善了林州人民的生活。
  红旗渠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而且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更需要。这笔财富,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也是我们全国人民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提出要让全世界的人来看看红旗渠。
  1995年4月,胡锦涛同志视察红旗渠时指出: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
  当前,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艰巨的时期,需要有伟大的精神来支持和鼓舞。让红旗渠精神,在我们工作中,发扬光大,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一丝不苟,持之以恒,不断地改进和努力学习企业文化知识,把我们的工作水平提高再提高,让我们的工作前进再前进。愿红旗渠不老,愿红旗渠精神不褪,愿更多的中国人能知晓红旗渠,愿红旗渠精神能更广泛地深入中国人的心。
  我希望朋友们有空亲身去体验体验红旗渠精神,亲眼看看“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那里会给你新的力量,会给你新的精神享受,你会感受到红旗渠精神的魅力所在。 (文/谢艳 )


                                   党引导我走上了宣传写作之路
  我参加工作已经20多个年头,时光过得可真快呀!每当有人问我20年来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会说:坚持宣传写作不动摇。忆往思今,我的习作之路与车间党组织孜孜不倦的亲切关怀是分不开的。
  1992年9月7日我参加工作分配到了原四车间(现更名为203车间)。当时的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祝国平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在他的教导和鼓励下我踏上了宣传写作之路,记得我最早发表于厂报《新华医药报》(后更名为《新华药业》)上的作品是1992.10.13的《携手共进,共度难关》,为了此文祝支书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帮我修改了三次。即使今天回想起来仍不忘感激之情,有了厂报的发表使我信心大增,热情高涨,且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时光进入到了1996年,对于我来说也算是有了一些进步,宣传写作也开始有了一些基础。时任车间党支部书记的尹长新支书对我又进行了深入地沟通与交流,结合车间大修、技改素材增多,尹支书适时鼓励和引导我,并让我参加大修调度会,随时了解最新的车间动态和信息。鉴于上述有利条件1996年成了我的创造高产之年。诸如《抓住机遇,激流勇进》、《学邯钢,促转变》、《四车间有个周启亮》(此文不仅在厂报发表而且还在车间作为演讲稿使用)、《四车间的‘徐虎’》,1996.8.10《激素氢可USP23版成功》、1996.9.10《一分钱精神》先后发表于厂报,后被《中国企业报》转载,1997.3.28《祸患常积于忽微》被13期淄博安全文化全文采用,同时1996年年底我以个人投稿36篇中16篇的成绩被厂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一等奖。
  2001月底,吕春峰同志调任车间党支部书记,由于吕支书十分熟悉专业宣传工作,经验十分丰富,且精通电脑,可以说在此及其后的五、六年中,我的宣传写作也走上了专业化,不仅仅多了感性认识又增加了理性认识,较之前十年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仅如此,吕支书还于2003年8月17日在车间创刊了《车间简报》,小小的报纸不仅使职工及时了解车间动态,更为车间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展露才华的平台及窗口,车间宣传员队伍迅速壮大,此外经车间简报刊录的优秀文章直接向厂报推荐,使车间的投稿量、用稿量大增。
  2006年7月28日《车间简报》顺延至126期与车间广大职工见面了,时任车间党支部书记韩雷成了“主编”。值得一提的是从此《车间简报》不仅如期而至,内容格式又有所创新,更贴近了车间与职工的联系。先向车间投稿,择优摘选录用后再向厂报推荐,已成为了车间用稿的固定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包括翟支书、卢支书对于我的鼓励和帮助,使我无压力有动力,不用扬鞭自奋蹄!
  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我只想说:党啊!感谢您对我的培养和教育,使我由一名喜爱涂鸦的青年成为车间的宣传骨干,20年来我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20年来,自1992年9月7日入厂至2011年6月30日止,我个人已累计向车间(公司)投稿423篇,这还不包括一些月份适时征文稿和专题征文等。
  党啊!是您给了我信心、勇气和力量,使我坚定的在宣传写作之路上一直走下去。(203车间   韩新)

 

水与火的赞歌

■向海燕  新华制药301车间

 

又到流火的七月
又见七月流火
趟着九十年蜿蜒逶迤的历史长河,
亲爱的党啊!
我们为你唱一首水火交融的赞歌


 
怎能忘?九十年前南湖水面上
镰刀锤头撞出的星星之火,
以生命为燃料,蔓延成白色恐怖下
不灭的灯盏,燎原的大火
轰轰烈烈
映红万里山河

 

怎能忘?正是在镰刀与锤头的指引下
才有了爬雪山过草地的壮举
才有了飞夺泸定桥的奇绝
才有了四渡赤水,
水与火沉痛的吟哦

 

党啊!亲爱的党
是你的指引,
让病危的中国凤凰涅槃
是你的指引,
让春天的故事流淌在长江黄河
你的名字,
是奥运会熊熊燃烧的圣火
你的名字,
是神舟五号上一曲《东方红》的诉说

 

三峡大坝里的涛声,
洋溢着科技的收获。
南沙群岛的号角,
是我们热血沸腾的军歌!

 

九十年岁月峥嵘,九十年风霜斑驳
今天是你的生日
让我们放飞和平的白鸽
尽情起舞
纵情放歌!

 

庆建党九十周年

■时传文  审计部


沧桑九十载,岁月忆峥嵘。
丰碑炳忠烈,河山彰奇功。
锤镰碎枷锁,旌旗刺长空。
振臂扬正气,慷慨赴征程。

 

他是一面旗帜

■尹明   新华制药204车间


他每次下乡,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草鞋裹足,
他四世同堂都生活在农村,
他退休后在大山里种了二十多年树。
他曾是地委书记,但他更像一个农民,
他淡泊名利,但他身后留下了丰厚的财富。
杨善洲,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代表,
是楷模,是旗帜,他的精神在人们心中永驻!

 

怎样概括他平凡的一生?
怎样理解他全部的付出?
在总书记面前,他刚从稻田里插秧回来,
一身旧咔叽布,风尘仆仆,干部不像干部;
在省委领导面前,他谢绝了进省城养老的安排,
却因为植树缺树苗而在城里捡果核儿;
在基层干部眼里,他的家早就应该“农转非”,
他却说“农村会好的,我愿意和八亿农民同甘苦”;
在邻居眼里,他家太穷了,哪像是领导干部的家,
房子漏雨也只能买几个瓦盆和几块雨布,
救济粮他硬是给退回去,
一家老小的碗里是野菜掺着包谷;
小女儿八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见爹,
她不认爹,躲在娘的身后大气都不敢出;
女儿大了想让他安排一份工作,
他说我没有这个权力照顾自己的亲属。
他不是不懂亲情,铁石心肠,
说起对家人的亏欠,他也泪流不住,
晚年上级对他突出贡献的奖励,
他大部捐献,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对亲人的弥补。
在位时,乡亲们求他给家乡办点事,
他承诺过决不把家乡的父老乡亲辜负,
而他的践诺就是退休后带着铺盖卷还乡,
带头苦干,把荒山变绿,给山区修路。
他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
图的就是山区变样,广大群众脱贫致富。

 

还记得二〇一〇年云南百年不遇的干旱吗?
天无雨,地无禾,人畜渴,空气中弥漫着尘土,
而大亮山林场周围几个乡的群众家中,
却有山泉从自来水管里汩汩流出;
是茂密的山林已发挥了涵养水源的功效,
“多亏老书记把甜水送到各家各户!”
可他说:“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只要活着就要为百姓谋幸福。”

 

还记得他在大亮山的那些家当吗?
书桌、小凳、马灯、火盆、蓑衣、砍刀和水壶,
昔日山秃水枯的荒岭高坡
如今已郁郁葱葱、溪流淙淙、山珍遍地、莺歌燕舞!
而一个为修剪树枝摔断了腿的“义务种树人”,
从此只能拄着拐杖踽踽行路。
他没有为自己报销过一张发票和一次差旅费,
却把价值三亿元的七万亩林海全部捐出。

 

现实是一个感动并不常在的社会,
可杨善洲却感动了干部群众无数;
金钱和地位并不是共产党人眼里的荣耀
最可宝贵的是获得人民群众的赞成和拥护。
现实有太多的理由去获得享受,去经营自己,
可共产党员没有任何理由让自己陷入恍惚。
党的优良传统关系党的生命,
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断裂、荒疏;
人民群众的期待是崇高的信任,
不能在今天无可归依地失落、踌躇。
做一个永葆先进性的先锋战士,
对自己应有什么样的操守和境界决不糊涂。
我们理解他,当干部执政为民是本分,
一切为了群众,才能与老百姓鱼水相处;
只要群众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那是他无悔的追求和最大的满足。
我们赞美他,他的质地是如此高贵,
高贵之处就在于俯首忘我,甘做人民公仆;
即使卸甲归田,他仍不忘力行宗旨,
一头白雪,鞠躬尽瘁,夕阳人生依然光彩炫目!
时代需要千万个杨善洲涌现,
人民期待党旗在各条战线带头引路!
我们学习杨善洲,就要把感动化作行动,
恪守信念,清正廉洁,受累不喊累,吃苦不叫苦!
我们学习杨善洲,就要把使命记在心中,
创先争优,促进发展,这才无愧共产党员的称呼!